锻件是根据不同的成形方法、工艺特点、材料和应用领域进行分类的,以下是常见的分类方式。
1. 按成形方法分类
自由锻件
通过手工或简单工具在锻锤或压力机上对金属坯料施加外力,使其成形。
特点:工具简单、灵活性高,但精度低,多用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(如大型轴类、齿轮坯等)。
模锻件
金属坯料在模具型腔中受压成形,形状由模具控制。
特点:尺寸精确、表面质量好,适合大批量生产(如汽车曲轴、连杆等)。
开式模锻(有飞边)
闭式模锻(无飞边)
特种锻件
采用特殊工艺,如辊锻、挤压、旋锻等,用于复杂或高性能零件(如涡轮叶片、环形件)。
2. 按锻造温度分类
热锻件
在金属再结晶温度以上锻造(如钢件通常在1200°C左右)。
优点:变形抗力小,塑性好,适合形状复杂的零件。
冷锻件
在室温下成形(如螺栓、螺母)。
优:表面光洁、强度高,但需大吨位设备。
温锻件
介于热锻与冷锻之间(如中碳钢在600-800°C锻造),平衡变形抗力与精度。
3. 按材料分
黑色金属锻件:碳钢、合金钢、不锈钢等。
有色金属锻件:铝合金、钛合金、铜合金等(如航空用钛合金锻件)。
难变形材料锻件:高温合金、钨钼合金等(需特殊工艺)。
4. 按用途分类
通用机械锻件:齿轮、轴类、法兰等。
汽车锻件:曲轴、连杆、轮毂等。
航空锻件:发动机叶片、起落架部件(高强轻量化要求)。
能源锻件:核电转子、风电主轴(大型化、高可靠性)。
5. 按结构复杂性分类
简单锻件:如方块、圆饼等。
复杂锻件:带曲面、孔洞或非对称结构(如曲轴、航空框架)。
6. 按后续处理分类
粗锻件:需进一步机加工。
精锻件:近净成形,减少加工余量。
选择依据
批量:大批量选模锻,小批量选自由锻。
性能要求:高载荷零件需热锻或精锻。
成本:冷锻精度高但设备贵,热锻成本低但余量大。
不同分类方式可交叉,例如“航空用钛合金热模锻件”综合了材料、温度、工艺和用途。